客家人,又称客家民系,是中国南方广东、福建、江西等省的本地汉族民系,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、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。要了解客家之渊源首先得了解客家迁徙发展之过程。
五次大规模的迁徙示意图
有人估计,现在全球客家人大约有以一亿两千万左右,其中在香港地区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;在台湾地区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认可是客家人。在内地,除闽、赣、粤三省外,湖南、广西、四川等省都有相当数量的客家人。在海外,东南亚各国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、加拿大,也都有很多客家人。故有人说,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的,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。
研究客家史的学术界普遍认为,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,这些汉人祖居于黄河流域,因不堪边陲铁骑部族的长期侵扰,葱西晋到明清,一批批由中原辗转迁徙到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居住。今儿不断南下,往各地分散迁徙,形成客家散布于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局面。
据史学家长期考证,客家至少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。
“五胡之乱”引发了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,此次迁徙,远大江西中部、南部、福建等地,进则徘徊于颖水、淮水、汝水、汉水一带。
唐末黄巢起义,又引发客家的第二次大迁徙,此次迁徙少数人远达惠、嘉、韶等地,而多数人则留居福建汀州,以及赣州东南各地。
宋末元初进人的入侵引发了客家第三次大迁徙。
第四次大迁徙即在明末清初满族入主中原时期,史称“移湖广,填四川”。
客家的第五次迁徙则是20世界五六十年代。这个时期,人口日益膨胀,闽粤赣山区调条件差,难以适应客家发展需要。于是,客家人再次南下有点南迁至雷州、钦州、广州、潮汕等地,有的则渡海至香港地区、台湾地区乃至更远的新加坡、印尼等南洋诸岛国,甚至远至欧美等地。
在客家五次迁徙中,前四次迁徙皆因社会动荡,狼烟四起,被迫携妻带眷,扶老携幼,背负行囊,背井离乡;只有最后一次迁徙,是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主动迁徙,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,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。
客家先民步履匆匆,迁徙、迁徙、在迁徙,南下、南下、在南下。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以客人的身份出现。久而久之就有了“客家人”的称谓。
当部分入闽的客家先民迁徙的脚步抵达“天下之水皆向东,唯有此处独流南”的闽西最大的河流汀江的两岸,立刻被丰茂的水草、肥沃的土地所吸引,就在这里描绘新家的蓝图。汀江流域因此称谓了客家人的大本营。无私、宽广、富饶的汀江意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客家人,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客家人,使客家人逐步发展壮大称谓南迁六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。
|